独家述评|克里斯滕森的微笑 - 独家 - 法新网
独家述评|克里斯滕森的微笑
2019-07-19 19:53:41 来源:新民晚报
1
听新闻

方翔/文

孙绍波/画

终身监禁,不得保释。当绑架杀害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的克里斯滕森听到这一判决时如释重负。据美联社记者塔姆在其社交账号上发布的消息显示,克里斯滕森还拥抱了自己的辩护律师,并“微笑着”对他的母亲说“我爱你”。

而在另外一方,由于这个被免死的“恶魔”拒绝透露章莹颖的遗体到底在哪里,章莹颖的父亲还不得不向其索要自己女儿遗体的去处。据报道,章莹颖的父亲表示,“如果你还有哪怕一点人性,请不要再这样折磨我们,让我们把莹颖带回家吧”,章莹颖的母亲则在一旁不停地抽泣。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此次宣判中,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在两天内审议了超过8个小时后,最终仍未能就该案判决达成一致决定,最后法官宣布:被告克里斯滕森被判终身监禁,不得保释。而在宣布判决前,法官称,克里斯滕森“完全没有悔意”,并且拒绝在有机会时作出任何形式的道歉。

在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下,左右陪审团成员判断的往往不是犯罪事实,而是一些和事实无关的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辛普森案的两次审判。1995年,辛普森涉嫌杀妻案轰动美国,当时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辛普森就是凶手。但是,当时主要由黑人和有色人种组成的陪审团却认定辛普森无罪。2007年,辛普森因涉嫌持枪抢劫被起诉,后来法庭裁定辛普森有罪,而这次的陪审团就是由白人组成的。

在此次章莹颖案量刑庭审阶段,辩方提出了49项减刑因素,将克里斯滕森塑造为一个安静有礼却遭遇母亲酗酒、滥用药物等问题的孩子。另外,他此前没有犯罪记录,自己在犯案时也患有酗酒问题、处于人生低谷,他的父母在庭上痛哭表示无法接受死刑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对陪审团的判断产生影响。结果,12名陪审员中10人赞成死刑,2人反对。最终因为无法达成一致细节而向法官求助,最后法官宣判其终身监禁。

在全球华人与留学生群体中引起极大震撼的中国学者章莹颖遇害案,经过长达两年的漫长等待,在伊利诺伊州中区联邦法院迎来量刑最终判决,但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犯罪案件,而是一个冷酷、残忍和计划好的变态杀人犯的凶残犯罪。从遇害到今天,章莹颖及其家人的脸上不再有微笑,但是这个“恶魔”却在宣判的那一刻微笑了,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感到恐怖和愤怒的事情,而且克里斯滕森至今没有交待章莹颖遗体的下落,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惩罚罪恶的目的没有能够达到。

早在2011年,这个案件的发生地——伊利诺伊州州法律已经废除了死刑,但是在2018年年初,美国司法部仍作出了对被告克里斯滕森寻求死刑判决的决定,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案件实在影响太恶劣:一个无辜的受害者,遭遇了最残忍的折磨后被杀害,凶手至今不肯透露遗体在哪里。这样的案件就连美国政府也认为应当将死刑的惩罚纳入最终考量。然而,最终的判断告诉我们,将陪审团制度标榜为最完善司法制度的美国,缺乏对于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作为受害者的章莹颖,不仅难以讨回公道,就连她父母都得不到安慰。对于章莹颖父母来说,带女儿回家也成为了一种奢望。就像章莹颖父亲在声明里说的:“我们的愿望是,也将永远都是找到莹颖,带她回家。”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下,不计其数的杀人犯、抢劫犯、强奸犯,以及为非作歹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明目张胆大摇大摆地逃离本应接受的法律制裁。正是因为所谓“民主”的陪审团制度,让违法者享受法治红利,守法者反受其害。昔日辛普森案如此,今日章莹颖案亦没有逃脱受害者无可奈何、凶犯未处极刑的荒诞结局。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