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创新社会治理筑牢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 - 社会 - 法新网
阿拉善创新社会治理筑牢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
2019-07-19 20:46:34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1
听新闻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爱勇 通讯员 陶金玉 穆宇甄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占70%以上。阿拉善人口不足25万,边境线却长达735公里,境内有诸多国家重要的军事基地,国防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任务尤为重要。

近年来,阿拉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扛起守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结合盟情实际,坚持以党建引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治理之路,涌现出一批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流动的哨卡,永恒的堡垒

阿拉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在于守护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这道屏障,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由于阿拉善边境线长、农牧区腹地广阔,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守护边疆安全面临着警(军)力不足的困境。据此,阿拉善盟聚民智、集民力,充分发挥居边牧民群众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引路,在边境线上建起了一个个坚强堡垒,形成了一个个流动哨卡,真正构筑起发一道军警民共守家园的铜墙铁壁。

今年74岁的老党员尼玛和52岁的儿子哈达布和是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从1971年至今,母子两代人响应政府号召,在原生态的戈壁荒原上,用风雨无阻的坚守、用四十余年的情怀,巡护着祖国的边防线,书写着浓浓的家国情,被当地农牧民赞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尼玛老人居住的地方,相距旗府三百多公里,周边没有村镇、没有学校,只有寂寥的旷野,满眼的戈壁砂石。春去秋来,寒冬炎夏,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和羊。四十余年,尼玛老人始终站在长长的边境线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无怨无悔坚守着脚下这片土地。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守护祖国的边疆,我要兑现我当初的承诺,这是我的信仰!”

政府加大对居边护边工作的支持力度后,尼玛老人一家先后被评为“居边护边堡垒户”“优秀边民”和“阿拉善盟最美家庭”,本人被评选为内蒙古优秀共产党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对尼玛老人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三代戍边人,半世守望情

为维护边境稳定、筑牢祖国北方安全屏障,阿拉善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牧民群众中逐年选拔一批政治坚定的牧户迁居到边境一线放牧戍边,守护家园。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距边境线仅有4.8公里的巴雅斯胡楞一家就是这样的守卫者和奉献者。

巴雅斯胡楞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迁居到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半个世纪来她扛过枪、放过哨、巡过边、守过碑,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边疆。如今,她已是古稀老人,但守边戍边的初心未改、责任未减。她的儿子孟根阿古拉,自小在父母亲守土尽责思想的熏陶下,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承继了守边戍边的志愿。成人后,他毅然选择了留守边疆。现在,44岁的他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仍然在边防一线续写着的初心不改的戍边情。期间,孟根阿古拉担任过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完全有条件搬迁到其他地方,也有人多次劝他搬到一个自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去生活,但他却说:维护边疆稳定、守护祖国领土,是我们一家人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我要让下一代接过守土戍边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坚守下去。

目前,全盟已有居边护边堡垒户150户,巡防范围覆盖边疆辖区8万多平方公里。

寸心守家园,戍边为楷模

中蒙边境一线,生态环境恶劣,居边护边困难重重。如何改善居边护边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既是坚守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需要,也是构建边疆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在中蒙边境上的额济纳旗,苏和老人以寸心之情,十余年投身于改善家乡生态的事业之中,为守望相助守护家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时代楷模之歌。

今年72岁的苏和,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干部,先后担任额济纳旗旗长、书记、阿拉善盟行署副盟长、政协主席等职务。2004年提前从正厅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后,他放弃安逸舒适的日子,抱着为改善生态、守护家园尽绵薄之力的志向,带着老伴来到黑城脚下,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了改善家乡恶劣生态环境的战天斗地事业之中。他说:“我植树治沙是源于对家乡的爱。看着家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今,他已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000亩,人工种植梭梭6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绿洲,被当地老百姓誉为“黑城植树治沙老愚公”。去年11月,一次意外事故让苏和老人的右腿受到了重创,短短半年,这位古稀老人辗转多地求医治疗,最终还是未能保住右小腿,只能被迫截肢,先后共做了大大小小八次手术。即使这样,老人依然时刻牵挂着梭梭的长势及灌溉等情况。作为一名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苏和时刻牢记使命,永葆公仆本色,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的身影如同额济纳旗千年的胡杨树,执着、坚韧而又永不言弃。

尼玛、巴雅斯胡楞一家三代与苏和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数十年戍边卫国、无私奉献的故事在阿拉善广为传颂,极大地激发了全盟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使命、奋发作为的热情。当前,阿拉善盟逐步构建起以边境边界苏木镇为前哨、以农牧区腹地为重心、以盟旗府所在地为核心的区域社会治理 “三道防线”,并整合“都贵楞”、戍边堡垒户、“十户联防”、网格员等群团综治力量与驻地军警密切协作,形成点、线、面连接的立体化联防联控治理格局。同时,大力开展“守望相助好家园”建设活动,让每一个戍边户都成为一个哨卡,每一座蒙古包都成为一个永不移动的界碑。

正是有以国为家、舍小为大的奉献精神;有三代戍边、忠诚忘我的志愿精神;有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时代楷模”精神,地广人稀、国防战略位置重要的阿拉善才能将“三道防线”紧紧筑牢。

草原平安符,戈壁守护神

在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中,阿拉善创新思路、大力推动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农牧区“都贵楞”治安联防队应运而生。蒙语“都贵楞”是小组的意思,该组织由各基层嘎查农牧民自愿、自发成立于2002年,历经十余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逐渐成长为阿拉善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阿拉善盟基层治安消防“都贵楞”组织成立之初,没有装备、缺乏引导,人员不固定、行动不统一。面对困境,一批勇于担当、敢于尽责的基层干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挑起了重担。当时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阿拉腾塔拉嘎查几户农牧民家中因失火无法扑救造成重大损失,时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张金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番思考后决定要改变这一状况。于是他自己出资购买了一辆二手水罐车,在消防部门的支持下改装成义务消防车,将嘎查一眼机井改装为专门为消防车加水的消防水鹤,自发组建了全盟第一个草原“119都贵楞”义务消防队,同时开展治安管理和防火救灾等工作。自义务消防队成立以来,处置火灾54起,排除火灾隐患400多处,有效防控了巴润别立镇农牧区日益严峻的火灾形势。如今,“都贵楞”组织拥有队员1193人,覆盖22个苏木镇、39个嘎查,在维护地区治安、防火救灾、保护草原生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被农牧民亲切誉为“戈壁草原的守护神”。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阿拉善将积极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