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强起来” - 体育 - 法新网
让体育课“强起来”
2019-09-04 12:19:29 来源:《环球》杂志
1
听新闻

 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运动基因、塑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环节。

陈宁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

  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作为人一生中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关切。

  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特别是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但近视率、肥胖率依然居高不下,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对此,曾有研究指出,导致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出行方式越来越工具化、体育锻炼不足等。

 

体育在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

  事实上,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一个共识已逐渐形成,即体育在青少年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有专家认为,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是沟通个体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的桥梁,更是一种具有复合影响力的教育活动。

  它虽直接指向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但却内在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蕴。换言之,体育教育始于“育体”而着眼于“育人”,通过“身体教育”这一初始功能的发挥,对青少年产生着“超越身体本身”的教育影响。

  例如,体育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让青少年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到国歌响起,爱国主义便自然萌生;体育还可以改造提升国民气质,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创造活力,充实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避免沉溺于网络等等。

  但目前,我们在体育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容忽视。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在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3项体育技能的占到90%以上,中国的大一学生掌握1项体育技能的只占10%左右。

  同时,在亲子教育中,体育占的分量太小,家长领着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却往往缺少体育运动。即使是在学校教育中,每天运动1小时也得不到保障。社会体育也有短板,社区普遍缺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设施,校外体育教育存在缺失。

  可见,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创新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体育课成为学生体质健康关键环节

  不过,要想构建起体育教育的新格局,首先需要紧跟青少年发展的时代特点,顺应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潮流,让青少年体育工作融入到所有青少年生活学习中,使体育与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起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青少年的运动负荷和强度都在减少,如果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给机体足够的运动刺激,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运动中枢神经退化,生长发育会逐渐失去该有的物质基础,从而导致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众多研究表明,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6~17岁青少年的各项健康相关指标。”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处处长苏俊说。

  但基于当前的教育状况,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其体质健康的保持与促进受制于年龄、认知、时间及场地,这也就使得体育课堂成为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环节,在体质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此,国家曾多次要求中小学生要保证体育课的开设和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环球》杂志年初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显示,参与调查的67564位青少年儿童中,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学生比例不足47%。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青少年儿童人数逐渐减少。

  不管是学校的因素还是自身的因素,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还远远不够。

 

利用好体育课的每一分钟

  当前能够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主要渠道,是有组织的学校体育。而有效落实学校体育目的的途径,是以学校体育课为主的科学运动负荷。

  北京市体育局的相关研究表明,运动负荷是决定体育课锻炼效果的关键,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健康体适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而运动负荷取决于运动时的强度及在该强度下运动的量的积累,即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运动强度是指运动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会对人体呼吸、心跳、内分泌等诸多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区别各种不同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决定运动健身效果的核心因素。运动时间则是一定强度运动的量的积累,与运动强度可看作量与质的关系,对发展某种身体健康素质来说,只有达到一定运动强度的时间的积累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每周进行2至3次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力量和耐力。在心肺功能方面,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高强度(80%最高心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10%,等等。

  不难看出,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保持科学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关于青少年体育锻炼适宜负荷的研究和国内外的指导中,都明确了在保证运动时间的前提下,以中高强度为主的运动负荷是决定体育课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情况,可以总结出日体力活动的适宜运动模式为,日累积运动总量60分钟;运动强度40%~85%储备心率;单次运动时长不少于5分钟;每天一节体育课40分钟;体育课50%时间达到MVPA(中等到剧烈程度身体活动);宜保持较高运动频次。”苏俊表示。

  由此可见,体育课运动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取决于高效的课堂设计、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运动质量进行关注,在保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