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深处的“兵”字号工程 - 国内 - 法新网
高原深处的“兵”字号工程
2022-04-27 17:51:23 来源:
1
听新闻

  维稳戍边是兵团的看家本领、立身之本、职责所在。处在高原的兵团第十一师北新路桥集团北新岩土公司牢记使命,使命所然,打造“兵”字号工程,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高原山区,道路崎岖,路况复杂,沿线气候恶劣,达坂路段时常有风吹雪,山体落石和坍塌滑坡,没有信号,缺氧,低温,缺水等问题接踵而至。

  项目部从2020年9月组建开始,就确立了“科学训练带强兵 优质高效创丰碑 ”的目标,将员工纳入维稳编制,并成立由32名骨干组成的应急民兵分队,项目经理汪安旬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行动是最有力的带动,示范是最鲜明的垂范。在项目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使整个项目团队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同时,在“兵”字号工程建设氛围的感染下,全员以“兵团精神”为引领,发扬“兵”的作风,彰显“兵”的属性,在项目管理中融入“兵”的元素。

  随处可见身着迷彩服、头戴安全帽的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的身影,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也为“兵团人”在高原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地处生命禁区的八号公路项目,为适应高原“作战”环境,项目自发组织员工学习高原病预防及治疗注意事项,项目驻地建立了“公共医疗室”,组织民兵和劳务工体检达1000余人,接诊病号450余人次,诊断出肺水肿病人8人,救助危机病人4人次。

  “兵”字号工程是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的创新。全程长96.848公里的施工任务,最高海拔达5600多米,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通信讯号,“头三脚”怎么踢,是项目启动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八号公路项目党支部主动作为,勇挑生命禁区的高原“作战”重担,绘制“作战图”,全员满怀希望和激情,在困难中摸索前行,深入探索、创新出一整套别出心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协调各方力量、主动联系、积极应对、重点攻关的方法;在施工段面上,实行以点带面区域重大战略、难易交错、重点突破的方法,不断拓宽作业面;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以工代学、以会代培、以老带新、培养骨干的办法,有效带动了工程建设中技术人才匮乏这一短板。打造一支“着迷彩服能战斗、戴安全帽善生产”的员工队伍,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

  该项目经理汪安旬说,项目按计划竣工,我们非常有信心,项目部也将不断完善军事训练增强职工民兵的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把精神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以兵团精神凝心聚力。

  “青年”是八号公路项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基本上都是“80后”。守在高原,扎在高原,驻在高原,他们始终把自己当做国防队伍中的一员,部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部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立即冲上去,部队对保通有什么新的要求,立即去执行,充分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兵团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以激昂饱满的热情、敬业奉献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品格踏实工作,用热诚与勤奋谱就出亮丽灿烂的青春华章。

  当听到一声军哨声,民兵分队的成员马上到民兵器材库上带上头盔,拿上盾牌,在操场集合,相视站立,整理服装,进行日常训练。“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我们缺氧不缺精神......”铿锵有力气势高昂的口号在耳边一遍一遍的回荡缭绕。

  2020年冬天,项目保通民兵队伍在巡线时发现有人在施工作业,了解到,南方某连在挖地窝子,他们是第一次来高原,没有任何经验可言,无机械、无设备的情况下,40多人徒手连续战斗了两天,只挖了80公分,为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项目立即组织民兵队伍成立“青年民兵突击队”,调动机械设备,忙碌了2个小时最终挖通,指导员握着分队民兵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兵团企业确实不一样,能吃苦能抗事。为此,还送来了锦旗表示诚挚感谢。

  2021年冬天,为不影响部队车辆通行,不影响战略物资及人员的运输,在零下40℃寒风肆虐的冬季高原上,八号公路项目党支部成立“民兵应急队伍”,为道路畅通无阻保驾护航,清雪除冰,赢得当地部队的一致好评。

  在高原上战斗的575天里,该项目与当地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不遗余力参与兵地共建、应急救援,见义勇为......先后为当地办实事、好事56件,获得了当地的广泛赞誉和信任。

  2021年,该项目被评为十一师“兵”字号工程先进项目部,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范子兵被评为十一师“兵”字号工程先进个人。

  北新岩土公司党委将继续以“兵”字号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带头树立“兵”的意识,强化“兵”的功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自觉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该公司党委书记田秋林说。(文/张丽红)

责编: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