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盐碱地上“长”出新粮仓 - 国内 - 法新网
内蒙古巴彦淖尔:盐碱地上“长”出新粮仓
2023-07-28 08:24:02 来源:巴彦淖尔市
1
听新闻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在五原县新公中镇综合科技小院揭牌,这是巴彦淖尔市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的又一生动实践。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坚持系统思维,采用科学灌溉方法,统筹推进盐碱地改良,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科技赋能点“土”成金

  近日,记者来到五原县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远看,路相连、渠相通、沟配套;近看,经除草、清淤后的排水沟相互连通,水流通畅,不再“只灌不排”。眼前绿意流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盐碱地。

  “五原县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主要采取‘五位一体’(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暗管排盐’+‘上膜下秸’等不同技术改良,同时引进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并实施灌排配套、土地平整、道路交通、林网绿化、村庄整治等其他配套工程。”五原县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推广应用‘暗管排盐’技术+“五位一体”技术。因为‘暗管排盐’技术具有脱盐速度快、调控地下水位、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等优势。”

  据了解,自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实施以来,五原县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的30位专家合作,开展了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采取“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通过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项目区新增可耕地4500亩,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保苗率分别提高了20%、40%、60%。

  荣义村一组村民王成林是盐碱地改良的受益者,提到村里土地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这儿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几乎什么也种不成,种了,出苗率也不高。后来,经过改良,每亩地平均增产150斤到200斤,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从寸草不生到生机盎然,土地的变化凝结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测土施用改良剂技术、碳基有机肥改良技术……在五原县盐碱地改良专家工作站内,展示墙上,一代代盐碱地改良技术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2017年,巴彦淖尔市对盐碱化耕地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盐碱化土壤普查大数据平台,邀请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五位一体”“上膜下秸”“暗管排盐”三种核心改良技术模式,为巴彦淖尔市全面改良盐碱地提供了翔实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编制《巴彦淖尔市50万亩盐碱化耕地(高标准示范30万亩)治理技术方案》等,为盐碱化耕地改良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一项项技术让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也让五原县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成为全国样板区。而巴彦淖尔市盐碱地改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创造了盐碱地改良的“巴彦淖尔模式”。

  不断提高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

  近日,五原县新公中镇5万亩粮食种植示范园区的小麦喜获丰收。这都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化耕地改造工程。

  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园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五统一”社会化服务。以种子为例,园区内种植的小麦品种为巴彦淖尔市自主研发的“巴麦13号”。“巴麦13号”具有较好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耐盐碱等优点,亩产最高可达1200多斤。“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地更有劲儿了,更能种出好粮食。去年,我们开始试种‘巴麦13号’,收成很好。今年也是一个丰收年!”当地种植户朱建平说。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系统集成创新。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巴彦淖尔市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从巴优1号、临优1号到临春1号、巴麦10号,再到临优2号、巴丰1号、永良4号、巴麦13号,优质小麦品种层出不穷。2015年,巴彦淖尔市成立了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与我国着名小麦专家携手建立河套小麦品种改良院士专家工作站,坚持自主研发适合河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

  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杨蕾告诉记者,今年,全市种植“巴麦13号”8万多亩,能增加小麦800万斤。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累计改良盐碱地20.3万亩,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全盐含量降低0.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5%,pH值降低0.5个单位,作物单产提高10%~15%,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0%以上。

责编:szy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