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公安:以实干实绩交出“平安答卷” - 法治 - 法新网
哈尔滨公安:以实干实绩交出“平安答卷”
2022-10-18 08:18:17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1
听新闻

  使命如山,壮志逐梦。十月冰城,景美如画,风吹稻浪,阵阵飘香。这既是收获,更代表着奋斗。

  2022年以来,哈尔滨市公安局党委带领两万余名民警辅警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抓改革、促发展、提能力、转作风,勇担当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善作为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发起凌厉攻势

  严打各类违法犯罪

  尽锐出战,架起严打震慑“高压线”,安全就在群众身边。“不许动,我们是哈尔滨市公安局的民警。”随着侦查员冲入室内一声断喝,一名潜逃长达32年的命案逃犯被成功抓获。

  向严重暴力犯罪发起凌厉攻势,是冰城公安的使命。破获命案积案71起,抓捕命案逃犯26名,两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摧毁黑恶犯罪团伙1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3名,境内黑恶逃犯全部清零;重点打击新型违法犯罪,破获央级督办“4·06”跨境赌博案,在全国22个省市同步收网,抓获嫌疑人302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现“两升两降”,立案、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6%、20%,破案、抓人同比分别上升10%、148%;盗抢案件立案3660起,同比下降47.3%;侦破现案1715起,破案率46.9%,同比提升18.7%。这些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成绩单”,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和责任。

  严格隐患排查

  构建治安防控体系

  精准防控,织密筑牢“防护网”,守好安全底线。“消防器材一定要确保在有效期内,必须立即整改。”社区民警在对一处公共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后,反复叮嘱经营者。

  风险隐患排查是考验公安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哈尔滨市公安局细致谋划,对危险物品、公交地铁、水上安全等10大项、18类风险隐患、50个重点内容开展滚动排查,对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点位实行集中挂牌整治。深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12.38万件,全市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36.08%、31.54%、40.15%和48.71%。

  同时,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视频监控和治安卡口建设、大数据采集整合应用、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健全“巡逻区、协作区、支援区、支撑区”四区联动巡逻模式,科学设置1655处巡逻点位,对全市582个重点场所、早夜市、大排档等人员密集区域开展24小时全天候、高等级巡逻,最大限度地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深化警务改革

  提升基层工作质效

  创新“重塑”,打破壁垒,破解警务难题。打架案件现场,正在辖区巡逻的派出所民警接报后两分钟即赶到现场,及时抓获了未来得及逃跑的违法行为人。改革后的警务模式,让“有警出警、无警巡逻”成为常态,警车、民警随时就在身边,成了违法犯罪人员的“克星”。

  哈尔滨市公安局大力开展“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出台一个总“意见”、5个分“规范”、6个指导手册及20项工作机制,组织机关2271名警力下沉派出所,建立“14+N”群网工作机制,有效整合3.6万名“冰城红警”群防力量,延伸公安工作触角,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304名派出所所长兼任街工委副书记、1317名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投入1.3亿元,改扩建119个派出所,千米派出所达到46个,建成1149个社区警务室,实现了派出所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改革至今,全市接处警13.21万起,同比下降12.1%;立刑事案件4752起,同比下降38.59%;破获刑事案件2500起,同比上升51.6%;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785人,同比上升72.59%;排查矛盾纠纷9466件,化解率达到97%,基层社会治理呈现良性发展的可喜局面。

  优化办事流程

  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群众期待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现在公安窗口业务一次性告知服务非常方便,不用再跑第二趟了。”刚刚在派出所办完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李先生由衷地赞叹。而这正是哈尔滨市公安局打造民生服务体系持续释放的惠民“红利”。

  2022年以来,市公安局全力“跑”出便民利企新速度,服务经济新进度和群众满意新高度,倾力打造冰城公安“一个门、一扇窗、一张网”同城通办最强服务体系。以“大数据”“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为支撑,与市工商联联合出台了《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相继与哈尔滨农商银行、省保险行业协会、龙江银行等金融保险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帮助企业避免信贷风险;陆续推动一批惠企利民措施落地,196项网上服务事项达到全国最优;放宽人才引进政策,居住证办理时限由15日压缩至7日,“出生一件事” 全面推行;推动出入境证件“上门办、加急办、专场办、无休办、预约办”“绿色通道”,全力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最后一公里”。

责编:szy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