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区:“医共体”建设让群众更有“医”靠 - 健康 - 法新网
贵州七星关区:“医共体”建设让群众更有“医”靠
2022-11-01 10:11:31 来源:贵州频道
1
听新闻

  “我现在不用跑那么远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近日,谈及医疗条件的变化,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新桥街道居民聂应祥感叹不已。

  聂应祥是大新桥街道本地人,由于常年做农活,他的双脚患上了“劳伤病”,经常疼痛难忍。

大新桥街道卫生院医生正在查房。

大新桥街道卫生院医生正在查房。陈曦摄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到区里面的医院,做完治疗再返回家中疗养,现在只需要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了,不用来回奔波。”聂应祥高兴地说。

  大新桥街道以前没有卫生院,附近居民看病必须要到城里,大家经常是“小病忍、大病熬”,除非实在熬不住了才会往医院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资源和专家服务,这得益于七星关区不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近几年,七星关区加快推进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解决了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困境,提升了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海子街镇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等干净敞亮,前来就医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就医。

七星关区德溪街道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为患者配置药物。

七星关区德溪街道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为患者配置药物。陈曦摄

  “以前镇里的老卫生室面积小、环境差,设备老旧,人员不足,无法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需求,如果生了重大疾病只能转到外地医院看,看专家门诊还要提前预约。”说起卫生室的变化,海子街镇副院长杨作章深有感触:“新院建成后,功能健全了,还可以通过‘医共体’实现专家会诊,大病小病在镇里就能一站治疗。”

  海子街镇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受设施条件限制只能从事简单的基本医疗。2021年2月,新院投入使用后,设立了公共卫生科室、医技科室、管理科室等,增加了彩超、电子胃肠镜、心电图机、DR光机等设备,医疗环境大幅提升。

  “现在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时常下来会诊,我们看病很方便。”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便捷的就医环境,让海子街镇40岁的村民刘志国十分高兴,“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目前,七星关区通过探索“双向转诊”“医师驻点执业”“合作共建”“医师会诊”“远程会诊”等方式,以区级医院为桥梁,上接省市三甲医院,下联乡镇(街道)卫生院,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师诊疗,看病费用、各项支出也明显降低,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健康的需要和需求。

责编:szy2022